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杨家沟革命旧址,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赓续红色血脉等情况。
如果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天的考察点位做成“行程轨迹图”,就可以领悟何为“国之大者”,如何才能同心筑梦新时代,奋力启航新征程。
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向我们释放了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积极信号。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绿色也是发展的底色,可持续能长久,综合效益明显。我国向世界作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郑重承诺,这需要我们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自觉远离只搞“大开发”不要“大保护”的歧路。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以创新为驱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在结构上不断优化,于技术上不断革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最牵挂的还是生态环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既得天地滋养,就要知恩图报。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绿水青山的期待,增加群众在生态良好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杜绝“GDP至上”的错误政绩导向,增加绿色发展考核权重,以正确政绩观引导正确发展观、正确民生观。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保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要努力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认真回应群众关切的事情,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环境在变好、生态在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经常照照,照出精气神,照出“中国范”。
红色基因是中国人民赓续文化的火种。在杨家沟革命旧址,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带我们重温革命岁月、感悟革命精神,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内容详实的党史大课。“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现在的路怎么走,未来的路在何方。我们要认认真真学党史、深入实际悟初心,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要以“进京赶考”的姿态、敢于斗争的状态、为民务实的心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人民增福祉、为华夏创太平。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清醒,不为歪风邪气所污染,不为功名利禄而心动,永葆党员初心,牢记党员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大道至简,天下为公。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也是攻坚主力。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同心筑梦新时代,奋力建功新征程。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考察了杨家沟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赓续红色血脉等情况。小村庄承载着大智慧,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深深扎根中国大地。鉴往知来,根深才能叶茂,青年干部要从中汲取“向下扎根”的力量,在基层这块锤炼意志的火热“沃土”上练就硬本领,做向下扎根大地的“须根”。
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深扎“政治”之根。74年前,“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对局势作出明确判断。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用政治眼光分析复杂形势得出正确判断,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之一。光阴荏苒,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智慧光芒依然闪耀着。涵养好的政治思想定力是一个长期艰辛的成长过程,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理解、融会贯通,需要持续强化理想信念,不断提升道德品质,需要广泛接触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走好理论修养之路、信念道德之路、实践磨炼之路,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崇高精神品格定力,深扎政治之根。
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决心,深扎“苦干”之根。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是攀登险峰的最好捷径,更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之一。“能不能”是客观能力的问题,“敢不敢”是主观心态的问题,“干不干”是工作作风的问题。青年干部必须同时具备能力、心态、作风三方面条件,鼓起“勇于担当、敢闯敢拼、苦干实干”的抖擞精气神,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时代紧迫感,迎难而上、闯关夺隘,向着伟大的目标奋勇前行,在扎实苦干中开创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