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供给发展现状分析
医养结合服务是在整合理念指导下,以需求为导向,将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进行融合,表现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资源整合及功能重塑,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疾病预防保健、诊断治疗、长期照护、精神慰藉等一体化养老服务。
本文基于医养结合服务供需现状,分析供需失衡的原因,为完善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现状
1需求数量日益增加
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已达到4063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2030年我国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而北京、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可能超过83岁。
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等因素,增加了老年人群的健康养老需要,预示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将面临巨大的需求缺口。
2需求内容多样性
老年人群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主要包括经济、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保健康复、心理慰藉、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不同失能程度的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氏量表(KatzIndex)来衡量是否失能,按照功能活动得分项数可以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
轻度失能老人的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基本医疗照护、保健康复、社会活动等;中度失能老人的需求主要有疾病诊断与治疗、康复休养和心理干预等;重度失能的老人对医疗和照护服务的水平和层次要求更高,表现为长期护理、专业医疗服务和临终关怀等。
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多种慢性病共存现状突出,使得养老过程中长期医疗照护服务的需求量和多样性大大增加。
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现状
1养老机构供给结构性短缺
数据调查显示,上海市一些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因规模大、设施齐、收费低,入住率极高,床位始终处于饱和状态,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相反,规模较小、设施条件差、医护人员匮乏的民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养需求;部分高配置的养老机构盲目定位高端服务,只针对高收入群体来定位自己的发展,不符合大部分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造成机构入住率偏低,床位闲置的现象。
普通养老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养老服务,无法满足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群;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无法提供细致的生活照料护理服务;需要长期康复服务的老年人为降低风险,长期占据医院床位,浪费了高等医疗资源导致有更多医疗需要的老年人无法入住;这迫切需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融合来应对“医”“养”资源长期分离的困境。
2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内容单一
我国制定的医养结合政策仅限于宏观层面,在具体养老和医疗资格准入、机构规范、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没有建立起来,缺少医养结合模式相关的制度规范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