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2022年大学校庆双碳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范文20220517

2022-10-21 11:21:28 139
联系客服提示-墨墨公文

校长在2022年大学校庆“双碳”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范文

非常高兴参加_大学70年校庆,校园所到之处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70年来,_大学秉承“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为中国和中国钢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钢铁摇篮”。

_大学在校庆期间专题组织以“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很有意义,也很有深意。今天(4月22日)是个特别的日子,正逢第53个世界地球日。去年的今天,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正式成立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成立大会,并由_院士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一年来,委员会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各项工作计划都在进行之中,谢谢_院士、谢谢北科大。

中国向世界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钢铁行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对中国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钢铁业如何走向碳中和,对全世界钢铁业的从业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没有深刻的变革、没有突破性的技术进展、没有钢铁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钢铁产业实现碳中和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的突破,大学和科学家的作用就愈加重要。面向碳中和的美好愿景、面向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北科大作为行业技术变革的重要策源地,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将看到,百年华诞时的_大学将成为更加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相信,在中国钢铁奔向碳中和的道路上,北科大一定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定会做出载入史册的贡献,这也是钢铁行业的嘱托和期盼。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对行业低碳推进工作进程做一个简单回顾,并介绍一个正在筹划的具体工作项目,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多多指点和参与。

简要工作回顾

总体来看,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起步态势良好,钢铁行业的碳中和未来之路日渐清晰,前沿低碳共性技术开发已进入世界前列。在此情况下,如何加强顶层设计,改善政策环境、激发创新动能、构建合作机制、降低系统风险、扩大创新收益,是政府、钢铁行业及每家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应该重点关注、研究和推进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决策,钢铁行业积极推进“双碳”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于2021年4月22日正式成立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于2021年2月10日发布了《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组织行业专家完成了《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愿景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提出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清单,研究编制了《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实施方案(钢铁行业)》《钢铁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团体标准等文件,组织钢铁产品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建设,发布《钢铁行业低碳人才培养三年行动方案》,组织行业近万人次的低碳培训,推动中国宝武八钢、建龙集团低碳项目纳入国家低碳专项等。

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行动。中国宝武发起组建了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设立了低碳冶金创新基金;河钢联合中国钢研实施了《河钢集团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鞍钢、建龙、包钢等头部企业发布了各自的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_大学成立了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东北大学成立了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宝武、河钢、建龙、酒钢等一大批钢铁企业在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等多项世界前沿低碳技术方面已积极开展研发并取得明显进展。

与此同时,中国钢铁行业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协会,也一直保持着与世界钢铁同行在低碳技术发展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低碳发展也是中国主办的历次世界性钢铁会议的重要主题。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二届中日钢铁业环保节能先进技术专家交流会上,日本铁钢联盟和日本制铁、JFE、神户制钢所等企业都表示,中日双方都采用以高炉-转炉为主的生产流程,在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这种交流中,双方都会受益,世界也会受益。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校长在2022年大学校庆双碳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范文20220517

链接地址:https://www.mmgw.to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55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