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06 研稿: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docx

2025-08-29 00:03:52 359
联系客服提示-墨墨公文

主编提示:部分资料(如“二十大”)应有关部门要求,本站不提供下载,会员如需下载请看会员QQ群公告。

会员请点击此处加入会员QQ群。

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2025年7月30日)

一、梳理思路

这篇文章以“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为核心,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四个维度展开。

内容上,结合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背景,引用毛泽东、朱德、郭沫若等革命先辈及文人的经典抗战诗词(如《哭辽东》《归国杂吟》),通过解析诗词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展现伟大抗战精神。

核心观点是:抗战诗词是民族记忆的载体,其承载的精神能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迎难而上。文章结构清晰,从历史背景引入,到分维度解析,再到总结升华,既具历史厚重感,又有现实激励意义,能帮我们深化对精神传承的理解,也为相关写作提供思路。

 

以下为正文: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革命志士仁人写下了大量抗战诗词,这些作品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抒发抗战情怀、记录抗战生活、鼓舞抗战斗志、培育抗战精神的重要作用。其中,dang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董必武、陈毅、郭沫若、谢觉哉,著名抗日英烈吉鸿昌,文化名人柳亚子、郁达夫、叶圣陶等人的诗词最引人瞩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我东北全境。然而国民dang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诗人们则用诗笔表达义愤填膺的心情。

1931年9月23日闻辽宁失陷之后,李贯慈写下《哭辽东》:

哭罢江山无泪流,亡国惨祸已临头!

恨尔民贼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

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

男儿一副好身手,拼将热血洒神州。

诗人以极度悲怆的笔调开篇,形容国家危亡之痛已至极致,连眼泪都已流干,凸显了深重的绝望与哀伤。于“恨尔民贼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的愤恨交织后,情感由悲转怒,欲以“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鞭策复土雪耻,强调了抗争的意义在于不屈的意志。最后号召男儿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充满视死如归的豪情,将全诗推向高潮。篇中“民贼得意”与“匹夫羞耻”、“无泪流”与“洒热血”的对比强烈,形成了延绵不绝的情感张力。

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9年12月13日,张恨水写下一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他的《十二月十三日——感怀金陵怆然有作》:“江山如泣半模糊,此日前年失大都。城里遗民三十万,可能一哭似予无?”“百万哀鸿半死生,膻腥一片黯春明。遥知黑月丹枫下,今夜陵前有哭声。”“纸醉金迷送合城,九州铸铁错轻成。世家几个秦淮客,又向巴山颂太平。”作品笔调沉郁苍凉,有宏观描写,也有细节叙述;有哀痛,有怜悯,也有反思和悲愤。如以“黑月丹枫”渲染南京沦陷后的肃杀氛围,暗喻血色与黑暗。以“九州铸铁错轻成”化用典故,痛斥当局抗战决策失误,导致南京陷落。语言凝练沉郁,用典精准,将个人哀思与民族苦难融为一体,是抗战诗歌中极具历史价值的血泪之作。

抗战烽火随着日寇铁蹄的扩张而熊熊燃起,中华儿女毅然奋起抵抗,以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中华大地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在中国共产dang的倡导和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dang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抵抗外敌。同样,这些抗战诗词作为民族记忆的载体,其价值也远超文学本身,在凝聚民族精神和唤醒抗争意识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经“血与火”淬炼出的诗句犹如一柄柄精神的火炬,记录历史,照亮未来,凝聚起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今天读来,仍能够从中找到鲜明的时代特征,领略“上下求索”的家国情怀,成为我们今天理解“抗战精神”的鲜活教材。

对于抗战精神,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里,仅就我所见,谈谈洋溢在抗战诗词中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郭沫若《归国杂吟》: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逃亡日本的郭沫若离别妻子儿女,毅然回国参加抗战。归国途中,步鲁迅先生《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诗原韵,写下这首爱国热情飞扬的《归国杂吟》,昂然发出了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的高亢声音。其中“欣将残骨埋诸夏”视死如归,“哭吐精诚赋此诗”感人至深。尾联更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呐喊,号召全民团结抗战。全诗用典精当,情感炽烈。

1933年,抗日同盟军攻克察哈尔,时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亲临多伦前线,对战士讲话时作了这首《进攻多伦训誓》:“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变色。是好男儿,舍身救国!”全篇运用口语表达,情感外露,如直白呐喊,直接表达对日寇的仇恨和为国献身的决心,斩钉截铁,极富感染力。这首诗不仅是对战士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战斗号召,也是吉鸿昌誓死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战斗宣言。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语言可以成为与枪炮同等重要的“武器”,用最朴素的文字,点燃一个民族的抗争之火。

林伯渠的《和柳亚子先生》,以深沉的家国情怀,感慨时局动荡,赞颂文人志士的担当精神:“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怎为家。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其中,“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怎为家”堪称警句,它强调危难时刻才见真豪杰;若国家破碎,个人又谈何家园?最后“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赞美柳亚子等南社文人风骨犹存,以文章报国,寄托对文化救国的期望。全诗从天下大势写到个人情怀,结构清晰,语言凝练。

何香凝《感怀》:

飘泊天涯隐桂林,国愁家恨两相侵。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082906 研稿: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mmgw.to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82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