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1)
苦,是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吃苦,是青年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
在全国普遍贫穷的年代,又是在黄土高原山大沟深的穷乡僻壤,自然环境之严酷,生活条件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当时的梁家河,土地贫瘠,缺吃少用,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每天吃的是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后来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个本来可以在亲人面前承欢的少年,一下子从中国的首都来到四顾茫茫的黄土高坡,面对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心理上确实一下子难以适应。但当时的很快融入乡亲,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梁家河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从来不惜力,从来不“撒尖儿”。
一位村民回忆打淤地坝时的一个细节: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连手套都没有,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青年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疼多苦,他都一直拼命干。关键在于,这样的苦活累活,他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乡亲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
世间万物总是充满着辩证法。苦,会使一些人消弭意志、选择回避,丧失抗争和奋斗的勇气。苦,同样也会使一个勇敢者昂起头颅,激发出他的潜能和斗志。青年选择的,就是面对现实之苦,就是与乡亲们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是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就是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长。他后来说:“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是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尽自己所能,带领乡亲们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为大家伙争取美好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总是给勇敢者丰厚的回报。一个人经历的艰难困苦,会成为他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经历了艰苦岁月的磨砺,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回过头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了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今天,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吃穿用度已然无忧,再也不用过当年那样的苦日子了,那段苦难岁月也已成为恍如隔世的记忆。但这并不意味着吃苦的精神过时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从大环境上说,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对个人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2)
《的七年知青岁月》披露了大量关于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读书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生动反映了青年克服重重困难,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交流、注重实践的品质。受访者们共同的结论是,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与他长期坚持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
当读到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对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他们的知青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的读书生活,每一位读者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家河的老支书说:“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青年阅读的涉猎面非常广。他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还下功夫啃《资本论》,写了18本笔记;他对历史著作涉猎很多,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读过的外国名著也非常多,在2015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一口气列了那么多名师大家,这些人的作品他都是实实在在读过了的。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悟。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甚至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年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遇到新鲜事就要刨根问底,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以办沼气为例,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他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沼气的重要价值,尽管兴建沼气是一项全新工程,技术难度很大。但他毅然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技术,回来之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研究施工,推动梁家河兴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