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
杨善洲退休之后本可以和家人到省城一起其乐融融安享晚年,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转身扎进大亮山,经过20年的植树造林把昔日荒芜的大亮山变成现在的绿洲林海。在别人以为林场价值过亿,他将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翁时他又把林权无偿转交给国家,他就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2022年5月28日至6月2日按照组织部安排,我们有幸到保山杨善洲干部学院进行为期6天的学习,通过对杨善洲精神的学习让我这名新入职选调生就如何在基层成长之路上更好成长有了些许感悟。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前半句告诉我们做事眼光应放得长远,不拘束于眼前,又要考虑当下,脚踏实地。后半句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全局观,要做好一件事就要从事物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抬头仰望星空,是一种全局观,可以对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作整体预测和推断;低头脚踏实地,是一种夯实基础的不二法门,稳扎稳打从每件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去,回头时能找到来时路,不至于迷失了方向。仰望星空,不是空谈、空想、好高骛远,而是纵观全局,了解事物的广度、深度,全局把握,统筹推进。脚踏实地就是不鹜虚声,真抓实干,从量的角度逐渐积累,为质的形成提供量基础,慢慢促成质变。
古代神话《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不要求在我们这代能把山移完,但是在无数代的努力后山肯定会被移完的,于是就开始了移山工程。他们不一定是功成的见证者,但一定是成功的参与者,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在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促就者。回到现实生活中,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扎身大亮山,誓要把荒芜的大亮山开拓成绿洲林海,在植树造林开始之初,谁也不敢保证这位年过六旬的退休老人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荒山变绿洲的构想,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近20年的时间把这个构想实现了。这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政绩观和事业观。“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能反映一个人豁然、淡泊的名利观,也是正确的政绩观的体现,他同时体现一个人崇高的境界和情怀。但是也并不是说“功成不必在我”就可以对自己负责的事可以马虎对待,并不是不作为不担当的折射,“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事业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要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奉献感,为质变做好充足的量变准备,“不必在我”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精神,“必定有我”是一种难得可贵的精神。
小马过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过河之前,老牛对小马说河水很浅可以安全通过,可是小松鼠对小马说河水很深不能安全通过。仅仅要通过这条河对老牛来说当然不是尽力而为,但对于小松鼠来说它已不是量力而行而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要根据自身实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用牛的条件轻松过河,也不以松鼠条件拼命过河,我们应该处于牛和小松鼠中间,选择承担自己能力之下的担子,勇于承担能在自己能力偏上之上又不强出头的工作任务,保证顺利完成任务、游到河对岸。二要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岸上学游泳是永远学不会的,只有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知道这条“河”我们到底能不能过去。组织把我们放在基层一线成长,我们就要亲自实践,俯下身子,迈出步子,切切实实去接触大大小小的事物,事情一件件的去做,路一步步的走,努力让我们这匹“小马”能安全过河,成长为一匹“黑马”。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崇高事业已有榜样引领,杨善洲老书记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抬头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事业观,凡事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成长在基层,奉献在基层。
电视剧《杨善洲》观后感范文(2)
老书记杨善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要以杨善洲为镜,让我们时常对照自己,自觉反省,扪心自问,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干事、如何为政、如何做官。
电视剧《杨善洲》采取了纪录片与传统电视剧平铺表现手法的杂揉嫁接,突破了红色经典剧的固定套路,让观众眼前一亮。整个剧本以女记者叶子的采访和思考、以杨善洲的工作生活两条线索贯穿全剧,场景的交叉感带给了观众视觉和心理上的巨大震慑力,给观众在情感上营造了一种场景变换所造成的心理共鸣。
剧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就是妻子张玉珍与耕牛“弓背”的跨时空的“人牛对话”。这种跨时空与超常规故事情节的情感穿越,在艺术效果上大大超过了让演员“独自哭诉”或者采取人与人之间的“同类理解”的单纯设计。“五个女人”在简陋的房子里围着桌子吃饭的镜头,加上真实的场景,朴实的服装道具和演员投入的表演,这个家庭对一家之主的“男人杨善洲”的渴求愿望,“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或“一个无语的场面”已经将人间亲情的缺失表现得淋漓尽致和荡气回肠,不仅催人泪下。更重要的是这种立体表现和错位表达曲折迂回地表现了主人公杨善洲身上的共产党员一心为民、亲民,为民谋利办事、大公大爱的火热情怀,真正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杨善洲时时处处为民造福,不求惊天动地,只求一点一滴。从实施了坡地改梯条田的“种粮书记”,到头戴竹叶帽挽起裤脚跳到田里熟练秧插的“草鞋书记”,从7000元建起一住就是8年的“油毛毡房”,到引进资金300万元建设林场却主动放弃符合政策规定的30万元奖励的“捞油水机会”,等等,正如演员刘佩琦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杨善洲不应该死,我希望杨善洲的精神、信仰、追求会唤醒广大的民众,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领导在心中树立起‘为民造福’的信仰。”大亮照人生,善行乐民。杨善洲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播撒温暖的好人,每一个党员干部也要努力做一个能够温暖周围人的人。
红色激情之信念在坚守中熠熠生辉
——教师学习杨善洲事迹心得体会范文(3)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杨善洲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事业观,我们学习他,就是要学习他始终如一对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守,学习他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精神,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他曾经是地委书记,是一个受人敬重的“大官”,退休之后完全可以享受许多人羡慕的安逸闲适的晚年,可他偏偏一头扎进家乡的荒山,用二十余年的时间,用生命的余热把曾经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他植树造林二十余年,遭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他一生都在践行“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信念,随时随地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正是这种一心为公的无私精神,指引着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共产党员不要任何报酬,把价值超过三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
杨善洲说“不要总想着人民、党对不起自己,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真应该反复咀嚼这句话的深意,想想我们的工作,想想我们是怎么在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更要坚定教育强国的初心,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做起,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坚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职,让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在岗位上闪光,让自己平凡的工作变得内涵丰富且意义深远。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学习体会范文(4)
“善洲林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向往它的青松苍翠,向往它的玉兰芬芳、向往它的涓涓溪流、向往它的山花遍野、向往它的百鸟争鸣,更向往那矮矮的窝棚,那蜿蜒的小路、那尘封的斗笠和火塘……因为它们如同丰碑般见证着杨善洲老书记林场耕耘的点滴过往。
11月20日清晨,在公司党委的组织下,我们乘坐着公司大巴从龙陵出发,前往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开展DS学习现场教育。一路上大家少了往日的欢歌笑语,内心中更多的是对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的期待。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程后,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姚关镇的善洲林场。此时,冬雾缭绕,郁郁葱葱的松山林海也随之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鸟儿欢歌、松涛阵阵,善洲林场也以自己的方式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在解说员的引导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老书记雕像三鞠躬并敬献鲜花,同时,在党旗前重温了入党誓词;到“故事林”聆听着杨善洲老书记的感人事迹,到杨善洲老书记当年开荒种树住的窝棚,看着简陋、矮小的屋子,抚摸着四处透风漏雨的栅栏墙,仰望锈迹斑斑的煤油灯,端详老书记点火时已经用得不能再用的火镰……大家都眼眶湿润,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到老场部展馆,参观着老书记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沾满泥巴的布鞋、蓑衣、草帽、马灯、锄头和水壶……眼眶再次湿润了,特别看到老书记的树木嫁接刀、枝剪,心里更是满满的感动和怀念,作为林业专业科班生的我,这两件工具是我熟悉的,也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此时老书记身披斗笠,头戴草帽,佝偻着身躯在大山里忙碌的身影也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尤其是看着白发苍苍,手拄拐杖在树下凝望的那张照片,我的眼眶再次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