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乡土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对策(1)
1、“掷财有道”,提升乡土人才激励“含金量”
物质激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基本手段。其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所以,要善于运用物质激励激发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乡土人才物质激励的“含金量”,加大物质激励的资金和财政投入,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xx省将取得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以上职称的乡土人才,纳入“xx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xx技能大奖”等人才项目和政府奖励的评选对象,其中“xx技能大奖”中奖励“xx大工匠”每位x万元、“xx工匠”每位1万元。其中,xx市为充分调动乡土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制定了“真金白银”的资金扶持政策。20xx年,xx市制定出台了《xx市乡村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关于启动“双百双兴”工程的实施方案》,对入选xx市乡土人才培养计划的,分层进行培养,最低给予每年3000元的资金资助;对形成常态化乡土人才培养机制的乡镇,根据成效,每年给予15万~30万元的奖励补助,同时使乡土人才获得社会的尊重与重视。
2、“情比金坚”,打好“乡愁”“情感牌”
要打好乡情牌,充分调动乡土人才的乡土情感,为自己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加强与乡土人才的沟通交流,进行适当的赞赏与夸奖,不断加深与乡土人才之间的感情。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同时,要使乡土人才破土飘香,赢得社会的尊重,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掌舵者”角色。特别是对于在外地的乡土人才,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和在外乡土人才亲属关心关怀制度,打好乡愁“感情牌”,不断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严考重赏”,摆好成才用才“擂台赛”
“严考重赏”是指正强化和负强化并重的激励方式,注重“奖”与“罚”并用。“擂台赛”旨在营造一种乡土人才“能上能下”的成才用才竞争机制,也就是要对乡土人才的前期认定和后期管理进行严格考核,通过多种竞赛和评优活动对于优秀的农村乡土人才加强奖励,努力营造成才用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方面,严格的考核是考评激励法的重要表现方式。乡土人才的职称评定对人才的“准入”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但对后期乡土人才的考核管理应加强重视,要不断完善乡土人才职称的“退出”机制。要推动建立专门的评估考核小组,通过专业技术评估、自我评价、专家评审、村民互评等形式进行多维度、动态化评审考核。建议实行乡土人才职称评定任期制、年度考评制或者周期考评制,体现动态管理理念。对于在“三带两助”方面绩效不达标者,实行职称降级或者职称福利暂停等措施。对于具有突出贡献作用的乡土人才,在职称评定方面实行越级或者破格晋升。
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积极打造竞技交流平台,推进各种大赛、竞赛活动常态化、经常化,如技艺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农技推广竞赛等,提升乡土人才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全社会营造出“人才就在身边,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不断创新各种竞赛的形式,举办不同内容、不同主体的乡土人才竞技比赛,为乡土人才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促进技能交流和技艺提升,让他们拥有更多获得感,让各类乡土人才“大显身手”,破“土”飘“香”。
4、“养贤育才”,谋好乡土人才“锦绣前程”
对人才的激励重点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做好乡土人才的职业规划引导,为乡土人才编织一个可盼可期的“锦绣前程”也是人才激励的一个重要方式。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对乡土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健全乡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首先,要健全农村乡土人才培训体系,不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乡土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培训方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可通过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远程教育和外出观摩等各种形式开展。培训内容要以实用技术为主、特殊技艺为辅,体现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向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延伸,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不仅如此,针对农村乡土人才在学历方面的“短板”问题,要依托大中专院校、职业高中、网络教育等进行学历提升的培养,不断提升农村乡土人才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素养。其次,要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农村乡土人才职称评价评审体系,创新乡土人才职称评价方式,在人才认定和职称评审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禁打“人情牌”,严格把控职称评审的客观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