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历史实践为源头,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革命精神的先进文化。乡村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构成和显著标识,是乡村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人才的重要作用日渐突出。浙江作为拥有丰富红色资源、深厚红色根脉的文化大省,积极探索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因此,乡村红色文化建设出现新局面、取得新成就,乡村红色文化的人才支撑也获得了新进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红藏行”实践团以“党史百年浙江乡村红色资源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为主题,前往萧山、义乌、诸暨等地具有红色历史文化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查,我们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值得进行思考和探析。
一、村庄乡土人才的重要红色文化力量
广大群众既是乡村红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建构者,又是乡村红色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其文化水平、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直接影响着乡村红色文化的建设。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精英人才外流的背景下,通过党和政府对村庄乡土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培养教育、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共同努力,涌现出了一批从普通村民成长起来的具有文化热情、文化能力的村庄乡土人才。他们既熟悉村落的历史沿革,又对乡土具有深厚情感;既了解村落的实际情况,又与村民具有密切联系,是乡村红色文化人才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
浙江省各地的村庄乡土人才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自觉主动加入乡村红色文化建设中,充分运用自身的红色文化特长,释放出重要的红色文化能量,一方面主动承担起保护乡村红色资源、传播乡村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发挥参与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更多群众加入乡村红色文化建设做示范表率并提供精神活力和实践动力。在我们的调研中了解到,诸暨市草塔镇上余村“红色庄余霞”陈列馆馆长杨狄明为建设陈列馆四处奔走、不辞辛苦收集整理有关史料,丰富庄余霞的红色文化内涵;讲解员求恩琴,凭借强烈的文化热情、不懈的文化积淀,从普通村嫂成长为有深厚乡村红色文化底蕴、丰富讲解经验的红色文化传播者。他们的默默坚守和努力付出,让更多人了解到庄余霞特有的乡村红色文化、感受庄余霞革命先辈的精神,从而激发了广大前来参观学习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调动了参与建设乡村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革命先烈俞秀松的小侄子俞治华主动放弃经营多年的事业,从父亲手里接过守护俞秀松故居、管理俞秀松烈士陵园和讲解俞秀松事迹的重任,专注于弘扬传承俞秀松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俞治华对传承红色精神的热忱、传播红色文化的奉献,让俞秀松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得到传播传承,也带动了当地更多的群众加入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队伍。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在浙江像杨狄明、求恩琴和俞治华这样的村庄乡土人才还有很多,他们植根于乡土,以强烈的文化担当和独特的文化功能,为乡村红色文化建设贡献出重要力量。
村庄乡土人才具备了解乡村、熟悉群众的天然优势和热爱村庄、建设家乡的独特情感,通过党和政府的培养教育,将对村庄的深厚情感转化为切实行动,在建设乡村红色文化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助力乡村文化振興。乡村红色文化也因他们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坚守,充满生机和活力。“红藏行”实践团有的同学表示感受到了村庄乡土人才对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无私无畏、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有的同学表示自己作为青年学生定会努力学习,锻造过硬本领,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血脉。在祖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所有同学都将争做有为青年,为续写光辉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乡村知识分子的中坚红色文化作用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1]广大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智力才干,以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投身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设实践,为国家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乡村拥有蓬勃朝气和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回到农村、扎根农村,扩大了乡村知识分子队伍。作为由长期在乡村工作生活的教师、医生、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脑力劳动者构成的人才群体,乡村知识分子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巨大的文化力量、强烈的文化使命和自觉的文化担当,是中国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人才的重要主体、是建设乡村红色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新时期乡村红色文化的建设中,对现代科技和专业知识的依赖逐步加深,对乡村知识分子的内在需求逐步加强,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文体活动和科技服务等多方面[2]。乡村知识分子深入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展现出深层次的、强有力的红色文化底蕴,发挥出中坚红色文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培育红色文化人才、传播红色文化知识;管理红色文化场馆、组织红色文化活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产品,为乡村红色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
乡村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乡村红色文化建设,成为乡村红色文化的牢固人才支撑。在我们的调研中看到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中心小学,依托俞秀松故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中融入特有的乡村红色文化,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组建讲解员队伍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红色精神深入骨髓,为培养红色文化人才、传播红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的王国龙,从中学教师到衙前运动纪念馆负责人,从文化人才培养者到文化场馆管理者,始终坚守在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第一线,在培养文化人才、讲解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组织红色文化活动方面发挥重要文化作用。浙江省义乌市推行的“一村一青年委员”制度,吸引青年知识分子回到乡村并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引擎,为乡村红色文化建设注入动能和活力,优化乡村红色文化建设人才后备队伍。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的陈根申,依托陈望道故居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陈望道的红色故事,开办乡村红色文创店铺,着手打造红色研学基地;陈卫强建立村民信息数据库,策划设计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带动乡村经济和乡村红色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意识到乡村知识分子对于乡村红色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身处不同岗位的乡村知识分子,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充分运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乡村红色文化建设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智力支持,在乡村红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中坚文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