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检察院工作人员)(1)
曾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他15岁来到陕北这片黄土地,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七年的峥嵘岁月,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和启迪。
青年一代向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坚定跟党走,就是青年的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既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人生航向。青年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我们广大青年干警要把理想信念同检察工作结合起来,真正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始终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青年一代向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每天拿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不管多累多苦,青年总是一直拼命干,不轻言放弃。“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干警,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怕吃苦,认真做好各项检察工作,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青年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在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干警应当结合读书学习的事例,增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办好案子、做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青年干警要向学习,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2)
15岁,知青下乡,陕北插队;22岁,走出窑洞,清华求学;26岁,大学毕业,在京工作;28岁,主动申请,来到基层;32岁,离开正定,厦门履新……的青春成长故事常被提起,七年知青岁月更是其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学习那段特殊的日子。
七年知青岁月,经历了什么?
1969年1月13日,北京站,人山人海。知青、来送行的家人挤满了站台。这是北京知识青年即将启程“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的情景。年仅15岁的,就在其中一列开往陕北的“知青专列”上。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又冒着滚滚飞扬的黄土乘坐卡车,紧接着再步行十几里山路……最后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这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青年插队的地方,直到1975年10月离开,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度过了七年难忘的成长岁月。
初到梁家河,恶劣的自热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就给和知青们带来了严酷的“四大关”。知青们吃惯了精米细面,遇到了陕北的粗粮,喉咙都“燥得冒烟”,一度是遇到生肉都想咬一口。曾回忆到,除了“饮食关”,还有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对于知青来说,其他还只是皮肉上的困难,“思想关”才是最难过的关口。很多知青来之前,对于革命圣地延安更多是一种未知的崇敬,可一看到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有人甚至怀疑是走错了路。不到两年,周围家庭成分好的知青陆续走了一大半,相比之下,像这样的所谓“黑帮子弟”,走出黄土高原的可能性在当时看来真的十分渺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北京与延川的天壤之别,青年也曾陷入过犹豫与彷徨。
受挫不短志、逆境也涅槃。他在艰难环境中毅然选择了前行的道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没过多久,就连过数关,“不怕咬了”“什么都吃了”,还成了“最壮的劳动力”,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
艰苦的环境反而成为了锻炼的平台。
七年的时间,他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晚上,他经常点上一盏煤油灯,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煤油烟常常是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
七年的时间,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即便作为所谓“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入团入党。
七年的时间,他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为解决农村烧柴难问题,带领村民外出取经,用3个月时间就让家家都点上了沼气灯,震动了全县。延川县,也成为了全省办沼气的样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印证了好干部的标准。
七年知青岁月,收获了什么
七年的时光让青年真正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七年知青岁月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今天,我们看到基层调研时,会给敬老院的老人端饭,会冒雨与港口的工人交谈,会盘腿在炕上跟老乡“唠嗑”……在全民战“疫”中毅然决然按下生产经营活动“暂停键”,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从人民中走来,时刻把普通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
七年知青岁月是他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曾这样回忆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七年知青岁月让他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2002年他公开发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因为心中有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青年才能积极面对人生际遇,在苦难历程中完成人生嬗变。
七年知青岁月也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在2015年重回梁家河看望群众时曾说过一句话“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我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的时光让治国理政的思想在青年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我们新时代青年能从中体会、感悟、学习什么
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我们新时代青年能从中体会感悟学习什么?
一是锤炼以苦为乐的意志品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际遇,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应在应当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的必修课。
二是培塑勤奋学习的精神追求。青年留给老乡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爱看书”、“好学”,我们要以为榜样,把学习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伴随终身、受益终身。